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笑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你知道救助机构是什么样子的吗?如果在路上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时,你知道如何帮助他吗?6月19日,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敞开大门,向社会开放。当天是第十一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部署要求,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以“科技赋能筑大爱,温情救助守初心”为主题,积极开展“开放日”活动,展示工作成果与科技效能,向社会各界宣传救助管理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当天,来自政府单位、社区、大学和社会组织的参观人员走进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参观了受助人员的基本生活环境以及相关心理文化设施。记者注意到,每位求助人员来到救助服务中心,都会受到周到严谨的服务。根据流程,工作人员会为其测量体温,进行简单的消毒。对求助人员先询问,待求助人员同意救助后再进行安检并登记,登记结束后将进入中心观察区,期间工作人员会在征求受助人员同意后对其进行传染病筛查,确保健康安全。
在中心一楼大门入口处,设有临时避寒室,主要用途有醉酒求助人员醒酒时居住,寒冬时露宿人员避寒居住,受助区域满负荷时也会成为受助人员的宿舍。
据介绍,.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求助人员不管什么时间到中心,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被接待,并会为受助人员提供饮食、住宿、通讯等服务,开展个案工作、小组活动,也会有文体活动。中心随时关注着受助人员身体健康情况,及时采取站内用药和站外住院医疗服务。救助服务中心实行自愿救助、依法救助,来自全国各地的受助人员都可以得到回家的帮助。他们会为自行返乡人员购买车票,护送他们到火车站乘车;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障碍人员,工作人员会搀扶着、背着他们,推轮椅、抬担架,将他们安全送回家。医务室配备有药品、血压计、血糖仪等,中心内受助人员感冒、发烧、血压、血糖等问题可以得到初步的处理。
记者参观发现,救助服务中心内功能齐全,分为女性受助区和男性受助区,此外还设有活动室、心理宣泄室、乒乓球室以及餐厅、图书馆等。由于中心会救助流浪未成年人和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儿童,这里还设有儿童滑梯间等儿童设施。
当天,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还组织街道工作人员、大学生志愿者等人前往五四广场进行街头现场宣传,向市民们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当前救助工作应用的DNA识别、大数据排查、人脸识别、数据库互联等科学技术。
据了解,近年来,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建立流浪乞讨人员寻亲长效机制,利用“五维立体寻亲法”,发挥“小丛工作室”等专业化寻亲力量的作用,联合公安部门、公益组织运用人脸识别、DNA比对、大数据推送等技术手段,持续开展新救助人员和落户安置人员的寻亲工作,寻亲实效显著。2022年以来,共帮助44人成功找到亲人。
其中,去年年8月18日,走失7年之久的何青洪(化名)就是通过人像识别、DNA比对等技术手段,终于与家人重新团聚的。2015年,何青洪来到市救助服务中心,头发、胡子长而杂乱,疑似精神障碍无法说出信息。为帮助他尽快找到家人,工作人员多次询问,却只得到“26岁,济南市北京区,妈妈”等只言片语,寻亲公告、人脸识别、DNA比对均未成功。2017年6月5日,为了让何青洪得到更加稳定的照顾,市救助服务中心将他长期安置到市社会福利院,福利院为他办理了青岛户籍,并纳入特困人员供养。2022年8月,中心启动“照亮回家路”寻亲专项行动,小丛工作室在缘梦公益及马义民工作室的帮助下,通过人像识别、DNA比对等技术手段,何青洪的身份信息终于查明。在三百公里外的德州齐河县,何青洪的家人也一直在寻找他。他失踪7年,他的家人全国各地找了他7年,并采集了DNA血样。共同寻找、双向奔赴,公安部门、公益组织的努力,科技的赋能,成就了这段时隔多年的再次团圆。
此外,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每年除了完成护送青岛市内受助人员回家之外,还有一百多个日夜行走在中国的公路、铁路,这是一条条通往最困难群体的回家路,也是一条条连接党和政府与最困难群体的心路。一百多个日日夜夜,就是3000多个小时,相当于390多个工作日;公路铁路的里程,合计约21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圈;年平均救助护送人员约170人次。
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提醒广大市民,当您在路上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时,您可以告知或护送他们到救助服务中心寻求帮助,行动不便人员您可以拨打110,也可以联系辖区民政部门,也可以拨打我们中心24小时救助热线:053284851591。
关键词: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